厦门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 全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淡水鱼糜 2024-01-03

  我市持续引进、研发优良品种,促农业增效。图为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资料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沾着泥土露水的新鲜蔬菜,经过气泡水浴清洗从同安装车,发往果蔬批发商业市场,即将在午餐时分端上餐桌;在全自动生产线完成无菌袋装的鱼丸、蟹棒,已经打包,全程冷链从海沧发往北京、上海、广东;三秀山脚下的种苗大棚内,新培育的水叶菜种子状态不错,有望成为下一个爆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当前,循着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指引,厦门依据自己特点,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城郊型高的附加价值特色农业,坚持科学技术创新、品牌引领,深化两岸融合,持续助力农业产业链拓展延伸,以兴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全面夯实农村发展之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奏响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交响曲。

  清晨,趁着太阳还不烈,厦门御蔬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泓达钻进大棚,观察新种植的御蔬1号油菜长势再过四十多天的时间,这批精心培育的油菜新品种即将上市。

  虽然新油菜的售价要比普通油菜每斤贵出几毛钱,但黄泓达对销量信心十足:“口感和营养要比普通油菜好出一大截,对于越来越追求品质生活的市民来说,贵的这几毛不是问题。”

  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合作社已经从优质品种的引育上尝到了甜头。“青苹丝瓜、草莓番茄我们种植的这些品种都比普通的售价高,但往往供不应求。按照每天四五千公斤的供应,一年下来你算算会给社员增收多少?”黄泓达笑着说。

  通过科学技术创新育种,集约化利用土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对于农业土地面积不大的厦门来说,意义很大。在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厦门华泰五谷种苗有限公司也在发展高的附加价值农业上快步向前:企业培育的甜玉米种子已经种植到全国各地,公司负责人杜贵才介绍,像SBS903等品种,生育期大约85天,即可上市,“高产易种,皮薄无渣口感好是它的特色,连煮出来的玉米水都是甜滋滋的”。

  除了高端品种的研发,我市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产业融合等领域发力,通过财政的投入引导,确保种粮的比较效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在集美区双岭村,千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已初显成效,整村的土地流转工作也为规模化种粮奠定基础。双岭村许才旺介绍,1039.26亩的高标准农田把原来零散的小田整合成为大田,方便现代机械设备统一作业和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预计两三年后,这一千多亩地可每年新增粮食产量5.45万公斤,每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9.4万元。”与此同时,村里还与市里国企合作,打造“稻梦空间+花海+田园风光”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深度挖掘休闲农业潜力。 “厦门农村土地资源有限,提升土地单位面积的效益,发展高的附加价值特色农业就显得至关重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目前,规模化种植、科技化创新和三产融合的实践,都锚定一个目标提升产业的附加值,提升农业的效率,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2022年,厦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总营收达1170亿元,同比增长6.4%;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3元,同比增长8.1%,连续19年保持全省第一。

  厦门海沧,上市企业安井食品的研发实验室内,一款速冻水产品的实验正在进行科研人员精确到秒地记录数据,并对相关营养指标进行全过程监控,力求找到锁鲜、口感、营养的最佳平衡点。这样的“常态化”操作,在实验室内几乎每天都在进行。

  速冻产品的多个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都在这个新晋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内起草制定。“我们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冷冻鱼糜》,实现了我国在水产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鸣鸣和记者说,“市场导向+技术创新”双管齐下,让安井行稳致远,品牌知晓度也慢慢变得高。2022年,安井实现营业收入121.8亿元,是国内速冻饮食业首家年营收超过百亿、利润过十亿的集团企业。

  现在,厦门像安井这样的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数量还在不断攀升截至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达11家、省级24家、市级55家,其中有12家企业先后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一批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不仅仅自身在行业领域阔步向前,更有效地带动起整个产业和区域的发展。

  成立于1994年的中粮海嘉(厦门)面业有限公司,企业年小麦加工能力已达到60万吨。预计到今年底,以中粮海嘉为原粮加工生产的各类食品在厦门市民餐桌的占比可达到20%。“作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中粮海嘉始终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努力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发展高的附加价值产品研制。”企业负责这个的人说,我们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被厦门人熟知的“海堤茶叶”今年4月设立了集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基地“中茶海堤乐和云谷茶庄园”。作为茶行业的“国家队”,中茶厦门分公司这条茶旅融合之路,为茶产业本身赋予新的内涵。

  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大川表示,茶旅融合不是“茶叶+旅游”这么简单,它需要在拓展茶业赛道、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还为地方农民带来就业、增收等看得见的实惠。

  “55家市级农业龙头,这一个数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打造厦门特色品牌化农业产业任重道远。”华侨大学旅游规划与景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安民教授表示,一家龙头农业企业的背后是生产的标准化、科研的持续化、品牌的高端化、人才的梯队化,厦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这方面的带动力、辐射力、创新力稍显不足。

  在他看来,学习“千万工程”的经验,环境是基,产业是魂。通过大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品牌影响力的带动,提升农村的“颜值”和“产值”,才能更好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各位乡亲,大家好”晚上6点,曾明宝准时坐到办公桌前,开始他每周固定五天的电台直播。这档农业电台节目,他主持了22年,即便从台湾来到厦门工作生活,也没有中断。

  直播时,听众亲切地称呼他阿宝。广阔的市场空间,是吸引他来到大陆、扎根厦门的重要原因,他说:“台湾在农业方面有很好的品种,但市场毕竟小,大陆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016年,年近五旬的“阿宝”辞去高薪工作,从台湾来到厦门同安,任百利种业的首席技术官,投身蔬菜种苗嫁接培育工作,把台湾的育种技术嫁接到大陆。7年多,曾明宝带来了很多先进的农业管理经验和技术,丝瓜、南瓜、茄子、小西红柿他带来的台湾优良蔬菜品种,成为海峡两岸农业交流融合的具体载体。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厦门的农民增产增收,台湾同胞也同样受益受惠。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农业农村大有可为。如今,像阿宝一样的一批台湾农人活跃在厦门的种苗、花卉、水果、蔬菜等领域,与当地农民携手合作,进行联合育种攻关和商业化种植。位于同安的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已累计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300多个、台湾先进种植养殖技术50多项,两岸联合研发的新品种达170多个、种子种苗专利50多项。

  有人专注种子培育,有人醉心台湾水果的种植。秋分过后,柑橘类的水果进入生长旺季,位于同安汀溪的詹家佑果园里,新加装的机械轨道已经完工,运输车配合轨道可以对30亩果园进行快速追肥。这是70岁台农詹景童今年的一笔大投资,他说到了水果采收的季节,运输车将发挥更大作用。

  2002年,詹景童来到厦门同安创办果园,种起了柑橘、葡萄柚等水果。相同的气候、相近的生活习俗,让他很快就融入当地生活,一心耕耘脚下的土地。看到自家果园和乡村的变化,他由衷高兴:“把台湾好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分享到大陆,让水果创造更多价值,这是很有意义和成就感的事。”

  广阔的空间、巨大的舞台,在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慢慢的变多的两岸同胞紧抓机遇、走进乡村,共同演绎厦门乡野的生动乐章。(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版权所有 © 安博|电竞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